如今世界上被認為金融資本最安全的國家,就是中國。
這里擁有著非常活躍的科學氛圍,以及對外投資的積極性,世界各國對中國都眼熱不已。
然而 自詡與中國發展相似的印度,在這方面似乎卻截然相反。
9月12號美國媒體彭博社表示,我國官方有關部門發布,要求汽車制造商在內的廠商在海外投資建廠時不得將關鍵技術轉移。
在禁令中還明確指出,要尤其禁止在印度進行任何汽車投資。
這則消息的真實性目前有待考量,但是這一話題卻直接引爆了話題圈。
眼下經濟滯緩,國內廠商紛紛向外開拓市場,這令人感到困惑不已,印度究竟是犯了什么天條?怎么可能引來如此針對?
等到了解之后才恍然大悟, 核心技術外泄,已經有了前車之鑒!
一、技術保密至關重要
其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經不是新鮮事情, 近幾年國內眾多企業如富士康等,紛紛將自身的生產線遷移至東南亞。
最知名的應該是蘋果,直接將自己的很大一部分訂單交給印度生產制造,結果最后的結局懂的都懂。
眼下中國制造已經被認為是世界的一張名片, 被認為是質量和信賴的代名詞。
不過由于中國國內的用工成本越來越高,于是中國的企業也開始謀求跨國發展, 主動的將一些需要人力的工廠設置的東南亞等國家。
例如中國眾多知名的手機企業,紛紛闖入東南亞的藍海之中。
不過如今中國企業跨國建廠, 和當年的雄心壯志略顯不同,竟然顯得有些心酸。
這是怎么回事兒呢?
傳聞之所以特別指出新能源企業,是因為現在的對外投資中, 以新能源廠商跨國建廠的熱情最高。
在今年五月,美國率先對中國新能源施加關稅,上限幅度調整高達百分之百。
隨后,其它盟友國家也紛紛提高了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。
中國新能源車一直以物美價廉作為銷售亮點,此舉直接令中國新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嚴重下降。
西方此舉固然有 打壓中國品牌,保護其本國市場以及本國品牌的心思,更多的還是希望令中國企業出海,將公司開到當地,或者是其他國家。
只要新能源汽車不是從中國生產,那么企業就可以合理合法的繞開關稅, 如此一來,優勢便重新回到手中。
所以今年二月份,奇瑞在阿根廷宣布建廠,比亞迪工廠落戶泰國,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。
但是一個問題出現了—— 技術保密。
技術是一個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核心,如果一旦核心技術流失,那么不僅會斷送自己企業的大好前程,還會給所在國造就一個難以對抗的對手。
西方封禁中國企業, 目的也在于從中國竊取技術。
要知道美西方雖然近幾年工業發展進步有限,但是其基礎雄厚,尤其是在基礎工業方面,中國比之尚且不及。
一旦中國企業前往建廠,完全可以有能力憑借中國打造的完整產業鏈,最終塑造起自己國家的工業體系。
為了節約關稅而培養起了潛在對手,進而影響到國家戰略層面的新能源發展,這顯然是中國上下都不愿意看到的。
二、為何強調印度?
在美國彭博社的消息中稱,我國明確指出要禁止對印度進行新能源投資。
要知道 此前中國對外的聲明中很少有針對性,為何美媒會著重提出印度?
其實細細想來, 這和中美在印度的遭遇有關。
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。
高曉松曾表示, 印度是一個幸福感特別強的國家,整個國家透著一股慵懶,所以在印度社會生活是十分幸福的。
對于他的說法眼下先不做評論, 但是有一點高曉松說的真實,那就是印度上下透著一股慵懶。
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, 印度上下做事的速率堪稱蝸牛一般。
早些時候,中國憑借龐大的人口優勢成功的登頂全球經濟第二的位置,這里世界的目光放到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身上。
后者也是雄心勃勃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,吸納廣闊的資金進入, 于是西方國家先于中國進入印度。
進了之后,西方國家傻眼了。
印度注冊一家新公司竟然需要110天!這樣的效率讓西方大跌眼鏡,如此緩慢,連世界平均水平都達不到。
而根據西方社會經歷之后發現, 印度注冊一家新公司需要110天居然還是理想狀態。
而且 印度的社會環境不利于經商。
常規狀態下經商難以避免的需要面對商業司法糾紛問題,在其他國家大多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可以解決了。
但是在印度這個時間往往擴展到三年,甚至是四年,最多這長達1400多天。
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,來到印度建廠的蘋果公司發現, 之前在中國,在供應鏈搭建、各方之間的協調等問題能在當天之內就完成。
而印度需要幾個星期的漫長等待才能夠得到回復。
注意這里說的是 回復,而不是解決。
原因無他,這便是印度自上而下的懶散造成的。因為懶散,印度的執行能力總是非常低下。
而且印度式的腐敗是個人性質的,在其他國家需要用錢開道的時候,大多只需要賄賂核心人物。
而在印度, 每一個經手的人都必須收到一份好處。
印度的基建還十分落后,無論是交通還是網絡,都需要投資廠商花大力氣改善場地周邊環境。
好不容易經過十萬八千里的艱難行軍之后,企業順利搭建, 但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用大跌眼鏡來形容。
以蘋果公司之前生產的一批手機為例,其綜合合格率僅有五成,此前也有新聞爆出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大腸桿菌超標。
可即便如此,以上的種種缺點都能夠被印度市場的優秀前景所遮蓋, 真正令中美無法忍受的,是印度自上而下的訛詐。
這是怎么回事呢?
三、印度的訛詐,牢記前車之鑒
2017年,印度政府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, 于是中國的上汽集團信心滿滿的進軍印度市場,并且拿出了拳頭品牌名爵。
這個品牌早些時候是中國收購了外資,而獨立經營的一個品牌,其綜合實力是十分能打的。
為了在印度建廠拿出最好的產品,上汽還專門收購了通用汽車的工廠, 并且改造成上汽名爵印度公司,總投資規模超過32億。
豐厚的投資使得上汽集團的汽車一經推出便立刻引爆印度市場。如今上汽已經是印度銷量前十的品牌廠商,年銷量高達5萬輛。
這是因為其優秀的成績,最終招致了印度本土集團的覬覦。 尤其是JSW集團。
在印度官方支持下,這個集團用超低價格強行收購上汽名爵印度分公司, 最終以22億的價格獲得了26%的股份,最后又通過其他方式一共籌得了35%的股份。
此時的名爵印度分公司,已經從外資企業轉變成了一家印度合資企業。
為了能夠更好的經營印度市場, 中國公司方面選擇公開聲稱這是雙方共同追求的結果。
中國在國際市場做生意,一直以厚道著稱, 由此也能看出在這筆生意之中,中國企業遭受了怎樣的委屈。
但是,如果認為委曲求全就能夠獲得印度的青睞,那顯然是不可能的。
印度的所作所為,其實就是 希望將中國的廠商逐步的從印度市場擠壓出去,尤其是在印度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中國廠商。
中國廠商們在印度一窮二白的情況下, 用自己的經濟和努力,為印度搭建起了一條十分優秀的產業鏈。
經過數年努力,這條產業鏈已經趨于完善。
也就是說如果印度能夠把這條產業鏈繼承過去, 那么就等于直接將中國的技術生產產業能力據為己有。
中國為了順利生產汽車,而所做出的努力又印度做了嫁衣。 這之中自然包括中國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。
這并不是危言聳聽,翻看此前小米集團的遭遇,就能得知所言非虛。
只不過印度高層目光短淺,數年之前戰略早早暴露, 以至于印度過早的成為了投資禁地。
如今新能源領域襲來,已經被證實將成為下一個基礎革命的核心, 此時印度竟然悲哀的發現其國內沒有相關領域的基礎研制。
正因如此,印度的財政部門才出臺一份經濟調查,相關官員更是對外發出聲音,呼吁中國的投資者前往印度。
不過如今看來,各主要廠商前往印度投資的積極性不大, 印度過去自上而下的訛詐行為,還是令各國心有余悸。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